作者:温斯钦,国际战略研究学院主席
在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中,绿色转型(Green Growth) 被放在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这不仅是对全球气候议题的呼应,更是马来西亚在国际竞争中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
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合规、绿色技术投资、可持续供应链,已不再只是跨国企业的标准,而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题。
问题是,很多中小企业老板一听到 “绿色” 就觉得遥远,仿佛是大企业的游戏。但事实上,绿色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最大的企业机会。
如果能顺利对接国家政策与全球趋势,企业不仅能进入可持续供应链,还能抓住太阳能、生物科技、循环经济等新兴赛道。
RMK13与绿色转型的国家战略信号
RMK13 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
- 推动ESG合规:未来,企业能否进入国际市场,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环境与社会治理的要求。
- 绿色技术投资:国家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绿色金融的扶持,提供补贴、税务优惠和融资通道。
- 可持续供应链:东盟正在逐步形成“绿色供应链标准”,没有绿色合规的企业,将被排除在跨国合作之外。
这意味着,绿色转型已不是可选项,而是所有行业的 “入场券”。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个贸易型经济体中,企业要想继续进入欧美市场,必须达到 ESG 标准。
企业机会:从合规成本到盈利模式的转化
许多老板担心 “ESG只是增加成本”,但实际上,绿色转型本身就是新的盈利模式。
- 优先进入可持续供应链
全球品牌如苹果、雀巢、丰田都在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与环保合规证明。率先达标的中小企业,可以成为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 绿色金融与政策红利
银行和政府正推动绿色融资,例如低息贷款、绿色债券,为合规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资金通道。ESG认证将成为未来获得补贴、享受政策优惠的必要条件。 - 新兴产业的直接商机
太阳能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板降低电费成本,还能将多余电力卖回国家电网,形成新的收入来源。
生物科技:在农业、医疗、食品领域,绿色生物科技正成为高成长行业,具有出口与投资潜力。
循环经济:废弃物回收、再制造、环保包装,都是未来几年里快速成长的商业机会。
换句话说,企业若能把 ESG 当作 “投资” 而不是 “成本”,不仅能节省长期运营开支,还能打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企业家的行动路径:如何对接绿色转型?
- 从合规开始
先进行内部 ESG 盘点:能源使用、排放管理、员工福利、供应链选择。逐步导入可量化指标,例如碳足迹追踪、废弃物回收率。 - 投资绿色技术
考虑在企业运营中引入太阳能、节能设备,提升能源效率。在制造与农业中,尝试生物科技应用,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减少环境负担。 - 打造绿色品牌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备环保责任感。绿色认证、ESG报告不仅是对外公关,更是品牌溢价的来源。 - 链接产业与政策资源
主动参与政府的绿色转型计划与国际合作平台。与大学科研中心合作,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
政商学合力:绿色转型的黄金三角战略
我一直强调,真正的产业转型,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而需要政府(政)、企业(商)、学术界(学)三方的协同合作。
- 政府(政):通过RMK13 提供绿色补贴、绿色金融工具、政策支持,并建立 ESG 认证标准。
- 企业(商):积极拥抱绿色转型,不只是被动合规,而是主动将其转化为市场机会与品牌价值。
- 大学(学):加强绿色科技、ESG 管理课程,培养企业所需的绿色人才,并推动技术转移。
当三方形成闭环,马来西亚不仅能实现绿色转型,更能在东盟的绿色供应链中占据战略位置。
绿色经济是不可逆的全球趋势
全球 ESG 投资在 2023 年已突破 40 万亿美元,绿色产业已成为资本的聚焦点。
未来 5–10 年,凡是不能提供 ESG 报告、未进行绿色改造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相反,那些提前布局绿色转型的企业,不仅能进入跨国供应链,还能在本地市场形成竞争壁垒。
对马来西亚企业而言,RMK13 是一个战略拐点。绿色转型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更是国际市场的入场券。太阳能、生物科技、循环经济,都将在未来成为推动中小企业破局的战略赛道。
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未来的资本
作为企业战略顾问,我的判断是: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它不仅能降低长期运营风险,更能为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在 RMK13 的框架下,谁能率先进入绿色赛道,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企业要意识到,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规模大,而是谁能更快对接 ESG 与绿色供应链。这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