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不仅是一份国家发展蓝图,更是企业抓住未来十年红利的路线图。它释放了五个清晰的关键词:绿色转型、数字经济、技职教育(TVET)改革、社会包容、区域均衡发展。
其中,TVET改革被视为产业转型的 “人才引擎”,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一波政策红利中提前布局,不仅能解决用工难题,还能在产业链竞争中掌握先机。
TVET改革:企业的人才 “预定权”
TVET(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技职教育)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一种结合理论与实践、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RMK13提出,马来西亚将在未来五年内全面推动TVET体系升级,并通过 AKADEMI DALAM INDUSTRI(ADI)计划,让学生在产业环境中完成实习与技能训练。
ADI 对企业的核心价值:
- 财政补贴:企业聘用学徒可获得培训资金支持,降低成本。
- 提前筛选:在实习阶段就能评估学员表现,提前锁定优秀人才。
- 培训定制:企业可与教育机构共同制定课程,让学员毕业即适岗。
这意味着,企业如果现在参与TVET计划,实际上是在“提前为未来的人才上保险”。
黄金三角战略:政商学协同的原创理念
黄金三角战略是我在长期政商学实践中提出的原创理念,强调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市场需求)、学术界(人才培养)三方形成闭环,实现可持续竞争力。
黄金三角模型:
-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与认证,建设基础设施。
- 企业——提供真实岗位、产业导师、技能需求清单。
- 大学——输出理论知识、培训场地、教研力量。
当政商学三界形成循环:
- 人才供需错配会被显著减少;
- 企业能在培训阶段就影响人才培养方向;
- 政策红利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产业升级的战略工具。
企业家的思维转变
很多中小企业主在谈到培训时,总是担心两件事:“培训成本高”和“培训后员工会被挖走”。但事实是,不培训才是最大的风险。
我建议企业主进行三大思维转变:
- 从“招聘人才”到“培养人才”
不要等着市场送来完美的员工,而是主动参与他们的塑造过程。 - 从“用现成人”到“用成长人”
与其盯着即插即用的人才,不如找有潜力、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通过TVET计划快速培养成符合公司文化与技术要求的骨干。 - 从“短期用工”到“长期育才”
把人才培养视为企业的长期投资,既能提升生产力,又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教育如何赋能产业
在我20多年的企业战略顾问经验中发现,企业的人才问题,本质是 “认知滞后” 问题。很多中小企业主以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忽略了教育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如果企业能主动参与教育链条,就能:
- 把培训变成“投资”,而非“成本”;
- 用企业文化影响年轻人,让他们在进入公司前就具备认同感;
- 缩短新人上手时间,从6个月降到3个月甚至更短。
这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直接反映在营收增长与团队稳定性上。
企业行动建议
如果你是企业老板,现在可以立即启动以下三步:
- 对接TVET院校——建立合作备忘录(MoU),争取成为指定实习企业。
- 申请ADI计划——利用政府补贴降低培训与人力成本。
- 导入企业内训体系——结合岗位技能、文化价值观与数字化工具,让人才培训标准化。
抓住窗口期,锁定未来
RMK13不是口号,而是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的绝佳时机。TVET改革计划,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占据主动权,而黄金三角战略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清晰的协同框架。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政商学共振的系统竞争。能在这个窗口期率先布局的企业,将在未来十年收获持续的竞争优势。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