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启动新一轮“互惠关税”(reciprocal tariffs),对多国出口纷纷加征一定百分比,在东盟国家之间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许多国家为免遭严苛冲击纷纷谈判,但区域工业体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也一同显现。
关税背景:东盟多国受到直接影响
根据路透报道,美国统一将对主要出口东盟国家征收19%关税,远低于此前的预计上限(曾高达49%),这一力度虽缓和了预期,却也重新定义了区域竞争格局。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等国表示松了一口气,但仍需应对潜在贸易动荡。
同一时间,亚洲经济研究者指出,美国对涉嫌中转货物的制裁政策加剧,如将“转运”(transshipment)货物一律以40%关税对待,令“China Plus One”模式面临转型挑战。
各国应对综述:从谈判到主动布局
菲律宾
菲律宾原拟征17%美元出口关税,但贸易部迅速采取行动,并最终将征税幅度稳定在19%。商会指出,较温和关税使菲律宾继续具备竞争优势,尤其是在《CREATE MORE》新投资激励之下更显吸引力。
越南
越南曾面临高达46%的关税,但通过积极外交,最终谈判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将关税调整至20%,若商品涉嫌转运仍可能遭40%关税。当地出口7月增长16%,对美出口26%增幅显现其韧性。
新加坡
其遭遇最低关税——仅10%。李显龙总理批评此举破坏全球体系,而新加坡则成立特别小组应对,优先保护药品与半导体出口。
马来西亚
因科技芯片出口受限,马来西亚通过谈判将关税减至19%,并签署协议保证未来5年进口美国技术和液化天然气总值高达1500亿人民币,以打造“互补贸易”路径。
印尼
印尼在面临32%关税威胁时,与美国达成框架协议,将关税降至19%。作为回应,印尼同意取消对美国工业与农产品的大部分关税,并开放非关税壁垒,同时承诺购买价值达 15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与 45 亿美元的农产品,并采购 50 架波音飞机。此外,印尼同意取消互联网数据关税、支持 WTO 电商关税暂停,并将放宽工业商品进口限制与原产地规则谈判。
泰国
泰国受到的关税调降至 19%,与马来西亚、柬埔寨同级别。泰国政府宣布,除了谈判争取降税外,更将增加美国进口,包括能源、飞机与农产品,并放宽对美商品的关税与非关税障碍,同时启动一项 15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强化基础设施与产业竞争力,以对冲美国关税带来的风险。
柬埔寨
柬埔寨关税从高达 49% 调降至 19%,并签署与美国的贸易协议作为换取和平谈判的条件之一。该国同意取消美国商品的相关关税,并承诺采购波音飞机与提升双边贸易合作。副首相更拟提名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称其调停柬泰冲突扮演关键角色。
老挝与缅甸
这两国的关税没有变化,维持 40%左右。美国的平均关税幅度较高,给两国产品出口造成较大不确定性。
经济分析:损益参半的冲击与机遇
GDP影响评估
法国巴黎银行预测:若全面普遍加征关税,越南与泰国受GDP影响最高,分别可能增长下滑1至1.8个百分点;菲律宾与马来西亚影响相对较小,仅为0.1至0.2个百分点。
区域商业调整
产业链可能重组,企业倾向将出口模式由高关税国家转移至关税较低国家,如通过集中出口枢纽应对关税压力,或将部分投资转向东盟内部以规避 tariffs。
投资动能与长期结构调整
部分企业透过扩展与美国的投资互补协议,缓解关税压力,比如马来西亚的1500亿美金技术采购承诺。区域供应链仍可借产业升级找到新增长路径。
政策建议与前瞻应对模式
- 增强区域协作机制
推荐东盟内部建立贸易对话平台,以协调统一对外谈判策略,对抗美国贸易冲击。 - 推行产业链多元化
探索将制造投资重点从中国升级转移至东盟国家中的新兴市场。 - 利用数字贸易与服务出口
发展跨境电商、虚拟服务与数字平台,以规避实物制品之间的高关税壁垒。 - 强化区域内互联互通
支持“东盟制造牌”,提升东盟区域产供能力与品牌国际影响力。
动向解析:东盟在关税浪潮中寻求新均衡
此次美国全面“互惠关税”行动虽对东盟造成冲击,但较为温和的19%标准也无疑提供了较佳市场空间。同时,各国采纳内外结合谈判、产业调整与区域合作策略,有望在逆境中铸就更具长期韧性的供应链格局。
正如新加坡与菲律宾等国所演绎:在压力与挑战里,许多国家选择以策略调整与制度创新回应,这也为东盟多边体系再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动路径。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
编辑:ASEANBIZ 编辑部
【资料来源】南洋商报、Reuters、Fulcrum、Bernama等公开媒体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