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斯钦,国际战略研究学院主席
在全球化与区域竞争加速的时代,马来西亚要保持经济活力,必须确保发展的成果不再只集中于少数群体,而是能让更多人共享。这正是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的战略深意之一:社会包容(Inclusivity)。
过去,社会包容往往被视为社会福利或政策温度的体现;但在 RMK13 框架下,它已被提升为 国家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企业而言,社会包容意味着市场更广、人才更多、风险更低,也是未来参与全球竞争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国家愿景:2040年的包容型社会
首相安华指出,马来西亚目标在 2030 年跻身高收入国与全球 30 大经济体,以东方文化与智慧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亚洲经济领导者。根据 RMK13 报告,大马将通过经济转型与价值链升级,生产高价值产品,迈向 2040 年先进国与全球投资首选目的地。
RMK13 的社会包容战略不仅着眼于眼前的扶持,更放眼 2040年国家愿景:马来西亚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共同体,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待遇与机会。
这背后承载的是 国家原则(Rukun Negara) 的延伸:团结一致、人文价值、多元尊重。政府强调,全民应共同肩负起保障社会安全与和平的责任。
从战略顾问的角度来看,这一愿景向企业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
-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 一个更加团结和包容的国家,将形成更可预期的市场秩序,降低营商的不确定性。
- 包容即竞争力 —— 多元化意味着更丰富的人才库和消费市场,为企业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政策信号:从“扶持”到“赋能”
RMK13 的包容性战略,涵盖三个重点:
- 女性创业:提供融资与培训,支持女性主导型企业。
- 青年就业:加强实习机制与技能培训,确保青年能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 社会企业:通过税务优惠和资助,让企业在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同时实现盈利。
这说明,马来西亚的政策正从“补贴式救助” 转向 “系统化赋能”。
同时,政府明确提出,吸引高价值投资固然重要,但经济转型不能只依赖 “潜在投资” 的数字包装,而必须落实能 带动本地就业、中小企业参与、产生溢出效应 的实质性项目。
换句话说,未来能获得政策青睐的企业,不是 “规模最大” 的,而是能与国家战略同频,能为社会创造真实贡献的。
企业机会:Inclusivity = 市场红利
很多企业家可能会问:“社会包容和我的生意有什么关系?” 我的答案是:关系重大。
- 更大的消费市场
当更多群体参与经济,他们就会成为新的消费者。女性创业群体的崛起、青年的就业收入,都会直接转化为新的消费力。 - 更稳的人才供给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更多多元化人才被吸纳进劳动力市场,企业能从更广的人才库中挑选合适人选,缓解“招工难”的困境。 - 更强的品牌价值
在全球 ESG 投资的浪潮中,Inclusivity 已成为投资评估的重要指标。企业若能在招聘、供应链、社会企业等环节体现包容性,不仅能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更能在国际市场赢得品牌信任。
政商学合力:包容性发展的黄金三角
社会包容不是政府的单向任务,而是 政府、企业、学术界 的协同使命:
- 政府(政):制定政策与激励措施,提供创业贷款、就业补贴、社会企业基金。
- 企业(商):积极吸纳女性、青年与多元背景的员工,创造公平的晋升与发展环境。
- 大学(学):通过课程与研究推动女性创业教育、社会企业孵化、青年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这正是我所提出的 “黄金三角战略” 在社会包容议题中的具体体现:政策提供土壤,企业提供市场,大学提供人才,三方形成循环,才能让包容真正成为经济的引擎。
未来展望:包容性是投资考量的新指标
在全球 ESG 投资规模突破 40 万亿美元 的今天,Inclusivity 已被纳入越来越多国际基金与跨国公司的评估标准。投资人会问:
- 企业是否吸纳了多元化人才?
- 是否推动了女性创业?
- 是否参与了社会企业项目?
马来西亚若能持续强化这一战略定位,将不仅是东盟的制造中心,更会成为区域最具包容性的投资目的地。
社会包容不是成本,而是红利
作为企业战略顾问,我的判断是:Inclusivity 已从社会责任转化为商业机会。
在 RMK13 的引导下,社会包容将不再只是政府的口号,而是企业竞争的新赛道。谁能率先拥抱女性创业、青年就业与社会企业,谁就能在东盟市场赢得先机。
社会包容不是成本,而是战略红利。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