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府于2025年4月22日正式批准对《外国商业法》(Foreign Business Act 1999,FBA)进行紧急修订,并授权商务部起草相关法案。此举意在放宽外资股权持有比例、简化外商经营执照(FBL)审批流程,并打击非法代持行为。该项政策改革标志着泰国从长期的投资保护主义向更加开放竞争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
改革背景:落后法规与强企诉求共振
《外国商业法》自1999年起执行,取代了1972年《外籍人经商法》。该法将传媒、农业、零售、服务及自然资源等列为限制类行业,外籍人士持股最多仅限49%,除非取得FBL许可。但该许可程序长期被批评标准模糊、审批主观、流程繁复,对外企入场形成隐形障碍。与此同时,代持股份结构盛行,许多公司通过安排泰籍股东代持获取实际控制权,却触及法律红线。
修订重点:放权、简流程、清除“灰色结构”
放宽外资股权限制
内阁原则同意将受限行业中外资持股比例上调,预期部分行业甚至允许外资实现控股。商务部正就《3号清单》(List 3)行业范围进行研订,确保改革广度覆盖数字经济、创新技术与金融服务等战略领域。
简化许可审批路径
FBL申请将由依赖“经济社会贡献”的模糊标准转变为更透明、可量化的审批流程。新方案将设定固定审批时限、公开评分标准,并推行数字化申请系统以提升效率与可预测性。
当前代持结构治理加码
修法同步配合加大对泰籍代持结构的执法力度。国家特别针对房地产业和旅游业领域展开调查。如罗勇府一起涉案20亿泰铢豪宅案即为重点审查目标之一,以取缔非法控制行为为目标。
关键推动力量:政策机构联手改革意愿明确
本轮改革由财政部、工商业、内务、劳工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NESDC)与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共同推动。政府定位此次修法为“从保护转向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改革”,强调吸引创新驱动型外资落地,并对接全球经济规则。
宏观压力下改革紧迫性增强
GDP目标下调与经济增长疲软
泰国2025年GDP增长预期从3%下修至2.1%,若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增速或滑至1.3%。经济放缓加剧了提振投资的压力。
国外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上升
美国“解放日”关税政策曾拟对泰国产品征收高达36%税率,尽管暂缓90天,但不确定因素明显上升,促使泰国必须快速提升自身经济韧性与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解禁外资限制、引入投资者将成为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
外企视角:改革意味深·机遇增
拓宽投资通道
若外资能在曾受限行业取得控股,银行、物流、数字服务及医疗保健等领域将重新对外资开放。这将吸引长期资本进入并推动创新项目。
法律风险降低
明确化的法规减少外企对代持结构依赖,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与投资可预测性,增强大品牌企业参与意愿。
提升本地合作潜质
数字化审批与可量化评分,使外企更易评估投资门槛,SMEs、初创企业及外商皆能精准布局泰国市场。
区域影响与比较
相较其他东盟国家如越南、印尼与马来西亚,泰国此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 制度性突破:改革涉及股权持有、许可流程与代持治理三方面,覆盖制度与执法层面;
- 配套清晰:商务部主导草案起草,并协调BOI推动优惠政策协同配套;
- 国际接轨:并行制定 ESG 与竞争法改革,意在打造可持续、透明与国际信任的营商环境。
未来法案动向与企业应对建议
预计本次FBA修订将通过以下步骤落实:
草案完成 → 内阁再次审议 → 提交国会初读与修订 → 王室御准正式颁布,可能于2025年底至2026上半年正式生效。
企业应提前布局,包括:
- 分析修订后所属行业是否获益;
- 参数潜在控股权架构对投资可行性;
- 重新布局股权结构,减少对代持方式依赖;
- 与BOI沟通,确保可享受政策优惠与简化审批支持。
战略评析
泰国此次“从保护向竞争力跃迁”的《外国商业法》改革,是其经济转型的重要步骤。通过放宽外资持股比例、简化许可流程与清除代持灰色区块,泰国政府传递出重塑开放营商环境的坚定信号。若法律顺利生效,将极大提升其对创新资本、数字经济及高增长行业的吸引力,并为东盟其他国家提供改革范本。
未来企业和投资者预计将从更加透明、规则明确且政策联动的环境中受益。改革不仅意味着资本流入,也象征着泰国向外资释放信任、迈向稳定发展的决心。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
编辑:ASEANBIZ 编辑部
【资料来源】:ASEAN Briefing、Kudun and Partners、PKF Thailand、MCG Asia等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