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大马计划》(RMK13)的蓝图下,数字经济被定义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技术的普及,已不再只是科技巨头的专利,而是渗透到每一个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问题是,许多企业家虽然意识到 “数字化势在必行”,却依然困惑于“如何将数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数字变现才是真正的关键考题。
这一点,绝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挑战,更关乎国家的政策引导、企业家的战略布局,以及大学与教育体系的协同配合。只有形成政商学的合力,数字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中小企业破局的力量。
国家政策:数字化是国家战略,而非企业自选项
马来西亚政府在 RMK13 中明确提出,要通过 AI、大数据与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其目标,不只是让个人懂得使用数字工具,而是要让整个经济生态具备“数字驱动能力”。
以 SME Digitalisation 和 MADANI Digital Trade 平台为例,政府已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进入跨境数字贸易的官方通道,降低了数字化与国际化的门槛。与此同时,数据安全(PDPA)、跨境支付系统、电子发票(e-Invoice)的全面实施,也为企业提供了更规范、更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中小企业老板再也不能把数字化当成 “未来趋势”,而必须当作 “当下任务”。因为数字工具的普及程度,已直接决定企业能否享受国家政策的红利。不懂数字的企业,不仅会被市场淘汰,更会与政府的扶持资源失之交臂。
企业布局:数字人才与数据思维才是破局的武器
企业真正的瓶颈,往往不在资金,而在认知与方法。许多老板知道 “要做数字化”,但停留在表层的 “开个网店、做社交媒体广告”。事实上,数字变现的本质在于数据驱动。
企业必须意识到:
- 数字人才是未来的稀缺资源 ——会用数据的人,往往比会做销售的人更值钱。
- 数字工具是利润倍增器 ——从客户画像到供应链预测,从智能营销到运营优化,数据能帮助企业减少浪费、提升效率。
- 数字思维是企业的护城河 ——同样是餐饮企业,有的只能依赖人流,有的则能通过会员数据驱动复购,最终走向连锁化与资本化。
因此,中小企业的出路,不是 “看别人怎么做”,而是要在数字化转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学会利用数据打造独特的盈利模式。
大学推动:教育赋能,打通数字化的人才供给
数字经济不仅需要工具,更需要懂得驾驭工具的人。问题在于,传统教育体系往往落后于产业需求,导致企业 “缺人用”,大学 “人才闲”。这正是我长期强调的黄金三角战略(政商学协同)所能解决的问题。
- 政府 提供政策和资金,例如通过我国技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项目,推动大学与企业共建数字培训课程。
- 企业 提供真实场景与岗位需求,例如跨境电商、AI 客户服务、数字营销等,作为学生实习和培训的实战基地。
- 大学 提供专业知识与系统化课程,培养数字人才,并通过“企业大学”或继续教育平台,为中小企业老板量身打造 “数字化管理课程”。
当这种政商学的闭环形成,人才错配的问题就会大大缓解。企业不仅能获得 “即插即用” 的数字人才,还能通过在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数据素养,最终让数字变现成为组织的长期能力。
未来趋势:数字经济不再是趋势,而是基本生存法则
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数据,2023 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 12.75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 的 9.9%。这足以证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放眼东盟,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都在加速数字化政策落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资本雄厚,而是谁能更快掌握数据,谁能把数据变成利润。
未来,企业将会出现这样的分化:
- 一部分企业继续依赖传统经营,陷入低利润和高竞争的困境。
- 另一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变现,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进而走向跨境扩张和资本化。
毫无疑问,后者才是 RMK13 背景下的政策受益者和市场赢家。
战略评析:政商学共振,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我的判断是:数字经济并非某个行业的附加题,而是所有产业必须应对的 “主战场”。谁能在数据驱动中找到商业模式,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数字经济不是未来选修,而是当下必修。中小企业要想在新时代生存与破局,必须学会利用国家政策的红利,必须布局数字人才与工具,必须借助大学与教育的力量形成 “认知升级”。
国家提供赛道,企业打造车队,大学培育司机。
只有政商学形成真正的共振,数字变现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中小企业都能落地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家来说,真正的破局之道,不是问“数字经济会不会来”,而是要问: 当数字经济已经到来,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