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来西亚雪兰莪州(Selangor)经济迅速增长、外资企业涌入,使本地中小企的生存空间受到日益挤压。
近日,雪州政府宣布将检讨外国企业在本州设立业务的门槛与相关条例,并提议调整商业执照审批准则、设立企业最低资本准入门槛、明确股权架构限制,同时加强执法。
这一举措旨在平衡“吸外资”与“护本地”的双重目标,增强本地产业竞争力,推动外资与本地技术合作,构建兼具国际竞争力与本地韧性的经济体系。
雪州背景:高收入州与外资集中双挑战
雪州是马来西亚的经济引擎之一。2023年GDP贡献占全国25.9%,并跻身“高收入州”行列。然而,随着企业审批门槛较低,大量外企进入制造、零售、装修服务等领域,一些企业通过低价倾销、不合规用工扰乱市场秩序。本地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反映出应对之策刻不容缓。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霹雳区与巴生区分会已正式表示,将与州府配合提出建言,建议设立更高的最低资本准入门槛、限制外企持股比例,并严厉打击非法外劳及倾销行为。
政府建言:设门槛、控审批、补执法
1. 修订商业执照审批制度
中总建议州府与各大商会共同商讨商业执照审批机制,在审批中优先考虑本地企业,同时对新批外国企业设置额外评估指标。如对外资经营者,增加合规性、技术与本地合作模式的审核。
2. 设定最低资本与本地股比
建议将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门槛设为 500万令吉,并要求股权至少 50%由本地伙伴持有,以保障本地参与度。
3. 限制外企经营行业范围
在零售、家具、装修等领域,建议限制外资从事直接终端服务业,避免低价倾销与压缩市场空间的行为。一旦发现违规经营,应依法严惩,并设立举报机制。
4. 加强执法与监管配套
中总建议设立专门监管机构,监控外企是否聘用非法劳工、未依条例操作等违规行为,并配合执法部门采取快速惩处措施,维护市场公平环境。
政策目标:双轮驱动战略布局
雪州政府此番举措由州投资、贸易及交通行政议员黄思汉率先提倡,旨在实现以下几大目标:
- 增强本地企业韧性
提升本地中小企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强化其在高附加值领域的竞争力。 - 吸引高质外资
强调只有具备技术转移、高附加值能力的外企才应进入市场,提升整体产业升级水平。 - 促进产业链融合
鼓励外资与本地企业合作,通过技术、管理、资本互补,实现双赢。 - 构建可持续生态
通过门槛与监管,禁止短期炒作与掠夺式经营行为,确保市场秩序与长期发展稳定。
黄思汉指出:“我们欢迎外资,但不是无差别引入。我们要的是与本地企业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的高质合作伙伴。”
本地反映与行业回应:合作态度积极
中总总会长吴逸平也表示,随着SST改革、电子发票、电费调整等政策相继推出,中小企业已承受诸多压力,期望政府完善外资设立机制,减轻不公平竞争压力。他强调:“我们不仅要捍卫中小企,也要搭桥引资,共享市场红利。”
家具业公会也提出具体建议,如外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令吉、本地持股不低于50%、强化审查无证外劳等,并呼吁政府迅速执行。
国际经验:借鉴他山之石优化配套
雪州政府参考国际经验,拟引入以下措施:
- 分级设立门槛制度:对不同产业(制造、高科技、服务业、零售)设定差异化资本与股权要求;
- 审批评估机制:引入技术、环保、就业贡献等多维评分标准;
- 动态审查制度:依据企业扩张与经营行为,随时调整牌照与资本条件;
- 联动联营机制:鼓励外企在设厂初期必须与本地技术企业合资经营,推动技能与科技合作。
通过这些机制,可确保外企带来的技术与资本惠及本地经济,而不是导致市场失衡或资源掠夺。
对东盟与全国的启示:可复制模式
雪州作为马来西亚经济龙头州,其制度创新具有示范效应。在东盟层面,这种“引资+保护+合作”模式也可作为其他国家借鉴。特别在经济转型期,各国普遍面临:
- 外资涌入与中小形式间的平衡;
- 市场秩序与产业升级间的协调;
- 区域产业链的联动发展路径探索。
若能将这些机制纳入国家政策层面,便可推动区域经济共同体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真正互补与共赢。
未来挑战与政策展望
尽管政策思路明确,但落实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 法规修订需时:需州议会通过法规修订,且联邦层面商务部、投资协调机构须配合;
- 监管能力待提升:需加强执法机构、商会、业界的协作与资源支持;
- 外商意见与影响:需与大外企和国际商会沟通,确保他们认可该政策框架;
- 脱盲潜在冲突:平衡吸外资和保护本地企业之间的张力,防止引擎转向而后劲不足。
但只要雪州政府结合技术、投资、教育、财政等多部门发力,推出配套扶持机制,本地企业可在外资环境中不断成长,形成产业合作的长期优势。
吸资不等于放水,创新监管将成增长新动能
雪州此次修订外企政策,并非逆全球化,而是更为成熟的“择优引资战略”。通过设定更高门槛、强化审核、公平执法,吸引高质资本与技术,同时保护地方经济活力,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有韧性的市场环境。
这不仅是雪州的制度创新,也是全国乃至东盟在经济发展中,构筑“双赢平衡”示范路径的典型案例。唯有吸纳优质外资,配合本地企业发展政策,才能打造真正兼具国际竞争力与本地韧性的经济体系。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东盟财经智库 ASEANBIZ.NEWS
编辑:ASEANBIZ 编辑部
【资料来源】南洋商报、中总官方文告、隆雪家具公会、雪州政府、黄思汉访谈、SELANGOR投资指南等公开资料整理。